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克服讨好型人格,不再做老好人?|不去讨好任何人

楠悦读 楠悦读
2024-11-25

本文字数5244,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不去讨好任何人》


本书作者滑 洋,心理学原创视频博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美国催眠协会催眠师。心理咨询从业8年,累计咨询个案时长2000+小时。专业擅长精神分析治疗、催眠治疗、家庭治疗。中国海普斯诺动力催眠学院催眠师,广州润德心理特聘专家。专注领域:讨好型、内向型、自卑型人格的自我成长,情绪察觉与自我认知提升,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她的初心与使命:将疗愈带给千万个心灵,是我想要带给世界的礼物!


我无法拒绝别人。我总怕别人不高兴。我的想法就在嘴边,但就是说不出口。如果你有这些问题,你可能就是一个讨好型人格者,经常饱受着内心冲突的困扰。


本书针对讨好型人格的日常表现具体讲解了8 个方面:拒绝别人就心慌、无条件地附和别人、不能对别人提要求、主动为别人行方便、总是做别人期待的事情、停不下来的微笑、从不发脾气,以及用极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为大家分析了这些行为模式背后的深层原因,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改变方法。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俗称就是老好人。老好人有什么特点呢?就是怕拒绝别人,怕别人不高兴、怕别人受伤、怕别人多想等等。讨好型人格往往是因为小时候教育有关。如果孩子做所有事情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他做事情的目标就是为了父母的关注,而不是他做这件事情本身很快乐,得不到父母的关注,他就不会去做。长期以往,孩子就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那么讨好型人格有什么特征呢?就是这本书提到的8个方面。我为大家挑选了其中2个方面的内容:拒绝别人就心慌;不能对别人提要求,来帮助大家简单地了解一下本书。


01拒绝别人就心慌


书中开篇提到一个姑娘,她叫乐怡。她是一名工作了八年的档案整理员,年底是她最忙的时候,有一天她正拼命地工作,和她很要好的一名同事小李找她帮忙。小李说:“乐怡,我突然接到了上级安排的一个很重要而紧急的任务,非要今天做出来不可,可我实在是不知道要怎么做,毫无思路,你能不能帮帮我?”


听到这个请求,乐怡的心情突然变得非常复杂,进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第一,她的工作很多,自己还不知道能不能按时完成工作;第二,面对一个来自相处了八年的同事兼朋友的请求,她真的不知道怎么拒绝,生怕自己一拒绝对方就会生气,会觉得自己“不够意思”,甚至会因此和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或者在下次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采取报复行为,故意不帮自己。


她开始纠结,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她典型的是一个讨好型人格,因为她无法拒绝别人。作者说,其实,一个人的行为背后,必然是有很多感受和信念支撑的。比如,“我不吃榴梿”这个行为的背后,必然是“一想到吃榴梿就觉得恶心”。


那么无法拒绝别人是为什么呢?


1、无法拒绝别人的原因


作者认为,不能拒绝别人的行为背后,是“一拒绝别人就感到恐惧”的感受,和“别人很脆弱”“我很脆弱”“关系很脆弱”的不合理信念。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


第一,“别人很脆弱”。如果我拒绝他,他会很难过。很多人认为讨好型的人之所以常有讨好行为一定是因为他们有着强悍、权威的父母,而实际上,这类人的父母往往是脆弱的、敏感的。


比如,当孩子对他们的要求说“不”的时候,他们的反应不是勃然大怒说:“看我不打死你!”而是感到自己深深地被伤害了。他们会面带委屈、泪水涟涟地对孩子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真的太难过了。”


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觉得,我不应该拒绝父母,因为这样会让父母伤心。甚至孩子会进入一种情感投射,将自己的感情、冲动或者愿望归结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并因此扭曲了我们对他形成看法的过程。


比如,我们去郊游,在碧水之中看到一条红色的鲤鱼游来游去。这个时候我们心想:“这条鱼是多么幸福而自在呀!”鱼到底是不是幸福而自在的呢?没人知道,真正幸福而自在的其实是畅游在青山碧水间的人。


这就是投射,我们将自己愉悦的感受归结到了鱼的身上,以至于认为鱼是幸福而自在的。这就是你将自己的敏感与脆弱投射到了别人身上。


第二,“脆弱的我”。与讨好型的人心底“别人很脆弱”的底层信念交相呼应的是“我很脆弱”的自我认知。讨好型的人之所以不能拒绝别人,首先是因为“我一拒绝,对方就会生气”的结果预期,我一拒绝别人,别人就会生气,而别人一生气,我就会更加难受。所以,为了不让自己痛苦、害怕、难受,我还是不要拒绝别人的好。


其次,就是害怕被报复。担心别人因为被拒绝产生的愤怒而不再和我做朋友,担心他们会和别人说我们不像看起来那么乐于助人,甚至会产生弥漫式担心,在我们下次需要帮助的时候,无人伸出援助之手。但其实这只是你的无端想象。


第三,“脆弱的关系”。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说:“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我们不能拒绝别人,是因为害怕别人因此受到伤害,害怕别人会报复自己,害怕自己会承受不住别人的怒火,但是归根到底是我们害怕失去关系、失去爱。在讨好型的人心中,关系是一种很脆弱的存在。“我一拒绝,对方就不爱我了。如果我不能满足对方,我们的关系就完蛋了”。


这跟教育孩子是一样的,如果孩子考试考了一百分,这是符合我心愿的,于是我就和颜悦色地表扬他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孩子上大学想要学美术专业,但学美术能养活他自己吗?这不符合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于是我就疾言厉色地骂他不懂事。


这就导致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关系中的不安全感。只有我让你满意、做了一些你认为好的事情的时候,你才夸我是个好孩子,才对我微笑,我才能感受到你是爱我的。而如果我做了不符合你的价值观的事情,不能让你满意,你就会对我冷言冷语,让我丝毫感受不到爱意。


在这样的潜意识关系底色之下,我怎么敢通过拒绝来建立与别人的边界呢?


所以,教育孩子的时候,作者提倡“鼓励式教育”,要鼓励孩子的行动,不要去绑架和控制孩子。不然,孩子很可能会变成讨好型人格。


2、产生的后果


那么脆弱的苦果是什么呢?那就是疲于应付所有人的需求,但却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无力。我们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个时候你就会变得挫败,没有自信,感到焦灼,变得越来越痛苦。


作者就说了,其实你越不拒绝别人,别人越是喜欢麻烦你,他们会休止的去让你干这干那。你培养并强化了对方麻烦你的行为。这实在怪不得对方,你从未表达过自己的不愿意,对方怎么会知道呢?他还以为你真的就是这么闲,而且乐于助人呢!


而且讨好型的人还会发现,自己的行动力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在不能拒绝别人的行为模式下,你陷入了帮助别人也帮不好,满足自己也满足不成的困境。


这种状态其实是你内心的冲突造成的。一方面,你希望自己可以满足所有人,另一方面,你连自己的需要都满足不了;一方面,你希望自己是无私的,另一方面,你的本性里就是有自私这一部分;一方面,你努力讨好不去拒绝,生怕关系会破碎,另一方面,关系总因为你的讨好而充满压抑。这种极端的矛盾与对立,会让行为进入一种瘫痪状态,你的精力都被消耗在了目标间的对立上,前进的动力已经少之又少。让我们丧失行动力,陷入恶性循环,深深地被讨好型人格的问题所困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3、拥有强大的内心


无法拒绝别人、总想讨好别人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说与“别人”实在没有多大关系,而是你内心的想法、过去残留的感受在作怪。所以,想要学会拒绝、不再讨好,真的很容易。你需要做的只是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罢了。


作者给出了3个小技巧:


第一,与过去告别,你不再是那个无助的小孩。首先需要做的是停下来并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你可以对自己说:“哦,我内心的那个脆弱的小孩儿又来了,欢迎,欢迎,欢迎。我看见你了,我接纳你,我爱你。”然后去体验一下自己内心那个充满恐惧的小孩的感受,接下来,你可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害怕呢?最后,你需要问自己的是:“如何能够换一种思路,用一种更健康的方式满足我的这些美好的需要呢?”


比如,为了获得幸福的关系,我是不是可以更直白地告诉别人我的需要与困难,而不是一味讨好呢?毕竟每个人都喜欢真诚的人,不是吗?


第二,懂得取舍。搞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勇敢地承担责任,在矛盾中坚定地选择。哪怕你选择了“自私自利”,你也可以勇敢地对别人说:“我就是要优先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我的选择,至于你喜不喜欢这样的我,我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第三,“无情”拒绝,做个“狠人”。比如“拖延大法”,当别人向你提要求而你又不好直接拒绝的时候,你就可以使用拖延战略,表面上答应说“没问题呀”,心里却在估计对方的任务要什么时候完成。如果你预估对方的任务要今天完成,就告诉他:“不过,我今天很忙,要明天才能帮你。”如果你估计对方的事情需要这周完成,就告诉他:“不过,我这周很忙,下周才能帮你。”


02不能对别人提要求


没办法向别人提要求,其实是既自卑又自恋的内心冲突的表现。自恋经常被用来形容过度自信、骄傲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的那类人。


作者在书中提到,“自恋”不止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心理学概念源于英俊少年纳喀索斯爱上自己水中的倒影而无法自拔的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少年因为无法得到自己的倒影而郁郁而终,最终变成了一朵水仙花。


1、无法向别人提要求的原因


第一,自恋的冲突:依赖别人和被拒绝会让你的“自恋”受损。自恋指的不只是孤芳自赏的状态,还是一种“我一动念头和我浑然一体的世界(妈妈或者主要抚养者)就会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的婴儿般原始的执念,是一种自己无所不能的错觉。


在这种错觉下,有的人显得非常自大,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应该听他的。也有的人常会讨好别人,无法提出要求,因为提要求等于是在现实中检验自己“无所不能”的执念,而这种执念显然是经不住现实检验的。


讨好型的人往往会认为:自己无法向别人提要求,是为他人着想、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表现,却忽略了内心因为他人可能拒绝而产生的羞耻与恐惧。


第二,自卑的冲突:“我不配被满足”的不合理信念。也就是“不配感”,我不配被满足,因为我很差劲。他们会想,如果“我向他提要求,他会满足我吗?”“如果我被拒绝,我将会多么难堪?”“我麻烦了他人,他会不会不喜欢我?”不愿意麻烦别人,看起来是“别人的需要比我的需要更重要”的自卑感,本质上却是“我应该比任何人都重要”的底层信念。


比如,一个长相普通的女孩子总是为自己的样貌自卑一样,看起来是自惭形秽,本质上却是觉得自己应该长得像电影明星一样漂亮的自恋感在作怪。


第三,自卑与自恋的冲突:害怕拒绝,更怕被满足的矛盾。也就是不满足不行,满足也不行,这类型的人比较矛盾。


比如,你想要吃一个橘子,别人不给,你会难受,但是这份难受非常简单。对于讨好型的人来说,自己的要求不被满足的痛苦却是很复杂的。别人不满足你,你痛苦。需求没有被满足的失望,自恋受损的无力,恨自己提了这种傻要求的羞耻全都会出现。别人满足你,你更加痛苦。得到了自己不配拥有的东西的尴尬,因为太久没被满足过的慌乱,自认为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对自己进行的严厉批判,又会一股脑儿地被体会到。


所以,在这份进退两难的痛苦之下,讨好型的你选择了不提要求。但是作者说,这样只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根本问题不在于“要求”,而在于“冲突”。


自卑的你觉得自己不配被满足,这本身就会让你感到痛苦。于是你会想象出一个理想的自我来,这个理想的自我是那么好、无所不能,被所有人爱着、满足着,与你自恋的部分相互依存,这就是讨好者总是喜欢做白日梦的原因。但是现实是,你只是一个普通人,你不是万能的,我们要接受这一现实。


那么如果长时间陷入这种困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2、产生的后果


那就是不断加深的自卑感。你越自卑,就会觉得自己越差劲,然后体会不到爱。因为你无法提出要求,如果你不提要求,别人怎么能够满足你呢?


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个女孩叫梦涵,她很需要同学照顾一下生病的她,但是没有开口,因为她害怕同学因为自己打扰她睡觉而讨厌她。但是她的同学到底会不会因为在睡梦中被叫醒而满腹牢骚,没有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梦涵根本没有给同学帮助她的机会。


因此,作者说,你不是在通过不提要求讨好别人,而是在拒绝别人爱你的意图。然后,你被爱的需要将永远得不到满足,并从这份不被爱中滋生出更深的自卑感,从而陷入越自卑就越不敢提要求,越不提要求就越无法被满足,越无法被满足就越缺爱,越缺爱就越自卑的恶性循环之中。


那么应该如何走出不敢提要求的困境呢?


3、化解内在冲突,走出心灵困境


自卑与自恋的冲突并非不可化解,只要掌握方法,你就可以轻松消除内心的痛苦。


作者提到了2个建议:


第一,看到自卑与自恋背后的美好需要。自卑与自恋背后是你希望被爱、被接受的美好意愿。只要平等地接纳二者,就可以让它们从水火不容的矛盾,转变为并肩支持你的资源。


第二,进入合一的状态。你的痛苦来自于四分五裂的自我,进入合一的状态是自我救赎的重要方法。通过回归到呼吸当中、问自己“当下到底有什么问题”、将问题从抽象变具体的方式,你不仅会疗愈自己的讨好型人格问题,更会因此走上心灵成长的正确道路。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往期推荐

和强势者见招拆招,找回人生掌控权|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一本书讲透如何阅读|聪明的阅读者

为空闲时间赋能,让你过上有价值的人生|让你的时间更有价值

为人际关系设定健康界限,摆脱不堪重负的生活,拥有自由人生|界限

掌握4个步骤,让别人心甘情愿帮助你|如何正确求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楠悦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